责编:陈凯欣
2025-04-27
4月23日,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整车企业集体调整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策略:比亚迪将"天神之眼"从原来的"高阶智驾"更改为"驾驶辅助",并把"代客泊车"更新为"下车泊入";小米汽车的相关视频内容也弱化了智能驾驶的表述...
这种变化源于行业对智能驾驶宣传的规范管理。4月21日,两大权威行业机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倡议书,要求车企规范营销行为,杜绝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现象,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方式,以降低驾驶员误用或滥用的风险。
当前汽车行业正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加强智能驾驶宣传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各车企在发布会上极力描绘智能驾驶技术的前景,但实际投放市场的乘用车最高仅达到L2级别的辅助驾驶水平,这意味着驾驶员仍需保持对车辆的操控,无法完全依赖系统。
一些车企在营销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上限能力,比如展示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在时速100公里以上仍能"稳定刹停"等极限表现。然而,这些宣传往往忽略了现有技术的实际局限性,例如大部分AEB系统无法识别水马、石头或动物等障碍物。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通过让负责人在直播中展示双手脱离方向盘的行为来博取信任度,这种做法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更会增加车主因过度依赖不成熟技术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车企在价格、技术上的竞争固然重要,但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的阶段,营销策略更应体现"底线思维"。企业应该减少对智能驾驶技术极限能力的夸张展示,转而更多地普及安全知识,提醒消费者注意潜在风险。
汽车工业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的领域。车企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稳健经营。安全始终是衡量一辆汽车核心价值的关键指标。只有在技术和宣传上保持真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