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17
随着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上市公司陆续召开了多场业绩说明会。这些会议本应为投资者提供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窗口,却在部分企业中变了味。
以某家近期披露年报的公司为例,其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降幅并不显著,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尽管公司在年报中对业绩颓势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在随后召开的业绩会上,面对投资者就这一话题提出的疑问,公司高管却避而不答。当有投资者询问一季度业绩增长的原因时,独立董事则迅速作出了回应。
这种选择性回答的现象并非孤例,其危害不容忽视:
一是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投资者通常依赖于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如果企业刻意回避负面问题,就会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二是损害了市场信任。选择性说明让业绩说明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同时也破坏了整个资本市场的诚信环境。
三是扰乱了信息披露秩序。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信息传递机制,如果企业普遍采取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将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影响整个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会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并在会上给予积极回应。一些公司甚至在业绩说明会上展示了堪比新闻发布会的专业性和诚意。
为推动业绩说明会回归本质,各方需要共同努力:
上市公司方面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真正以投资者利益为导向,全面、客观地回答问题;
在 preparatory 工作中要充分准备,制定合理的答复预案;在会议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态度,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避免回避或敷衍;
投资者也要提升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在参会前做好功课,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持续追踪关注。
只有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形成合力,才能确保业绩说明会这一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